就像是一个大大的《井》字形铺在地上。
每家每户的房子就在这个井子型的主干道两侧铺开。
这里的房屋都是用“干打垒”的方式建起来的。
墙体很厚,屋面都是用稻草做防雨屋顶。
一般都是先后西个窗户,前面的窗户比较大,上下两扇,上边的一扇可以向上打开通风。
进屋的门都是在前面,和窗子连在一起。
有的是三间房,有的是两间房。
进屋先进外屋,外屋都是厨房,里屋才是人居住的。
屋子里面都很宽,南北对面炕。
这样房屋设置和布局就和北京西合院里面的房屋基本一致。
体现了满族建筑风格。
屯里大都是老住户,有的人家老少三代都在这里定居。
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孩子很多,最少的都是4个孩子,最普遍的是6个孩子。
我们家就是4个孩子。
而且每个孩子的年纪都相差不大。
每个兄弟姐妹之间大都只相差一岁,最多不过三岁。
家家都如此,孩子多,吃饭穿衣的就多,到了上学的年级花销就多了。
因此很多家都很困难。
父母的一年收入就全靠在生产队里干活的收入,勉强能维持吃饱肚子,一件衣服经常是哥哥姐姐穿了再给弟弟妹妹穿,缝了很多补丁也不舍得扔。
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一件新衣服或是一双新鞋,才能吃到猪肉。
才能买到几个小鞭炮放。
我们小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男孩子夏季玩“打铁镂”、“扇啪叽”、“打溜溜”;冬季“打冰猴”、“滑冰鞋”、“滑冰爬犁”。
女孩子夏季玩“跳绳”、“跳皮筋”、“搓嘎拉哈”;冬季就不出门了,就在家里“搓嘎拉哈”。
“打铁楼”就是在破旧的铁梨头上轧下来一块大约首径15厘米左右的碎